KB新闻中心 KB Sports News
NbS近期资讯 研究KB体育、政策、行业动态、案例、专题解读等(第18期)
,即保护、养护、恢复、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天然或经改变的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行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 同时提供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恢复力和生物多样性惠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科学部与合作伙伴汇总近期国内外有关于NbS的最新动态,为关注NbS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信息参考。 2023年起,我们将通讯内容整合为研究、政策与行业动态,新增实践案例版块,将简讯发布频率保持为每月一期,希望在新的一年为读者更为全面、及时地呈现NbS相关动态。同时,我们将不定期推出NbS专题解读栏目,深度解读NbS相关主题内容。本期解读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信用”。 有效治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 (EbA) 的一项基本要求。CLIMA是一种实用工具,旨在帮助规划、执行、评估和改善气候变化适应和生态系统管理相关的倡议、行动和措施下的治理。该工具由理论框架和评估方法两部分组成。理论框架包括EbA有效治理的定义、要素和特征,并阐述了六个优先战略领域及其对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性。评估方法指出了设计、实施、评估和更新EbA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要素,并提供自我评估量表,便于将EbA有效治理的理论框架付诸实践。 该研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估值评价(InVEST)模型、效益转移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开发了一个生物物理—经济空间框架,可以综合评估在气候变化下NbS减轻洪水风险的影响、成本和效益。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屋顶绿化方案每年可挽回 32%的洪水造成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损失,而生物水渠仅能挽回0.1%的损失。此外,屋顶绿化方案在未来气候情景中能带来更大的效益。研究结果证实,NbS效益和成本的相关知识是片面、不明确的,因此需要通过生物物理-经济评估不断深化,来支持气候适应规划中决策过程的改进。 该研究梳理了NbS的概念发展、应用原则、实践措施、常见应用领域及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流程等,并对NbS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特征进行了概括,同时根据灾前准备、灾中应对、灾后恢复三个阶段对NbS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纳,认为NbS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方案的升级,可长期有效地管理自然灾害风险。NbS在灾前工作中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群体接受度提高、政策制定等措施均可有效提升前期防灾效率;灾中NbS则可进行应灾方案制定、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效益KB体育、提供监测数据为城市防灾规划创建有效思路;灾后NbS通过生态修复、社会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复原力提升等恢复与重建工作,来提升区域适应未来威胁的能力。 该研究分析了547个案例来了解NbS实践及其在减少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63%的NbS实践用于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而剩下的37%则用于应对社会经济挑战。约88%的NbS实践得到了国家层面政策的支持,其余12%得到了区域和地方层面政策的支持。此外,研究的大多数案例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13和6,以及生物多样性战略目标B和D。案例研究也强调了NbS实践的共同效益:其中64%是环境共同效益,27%是社会共同效益,9%是经济共同效益。 中国海岸带蓝碳系统(BCEs)以盐沼为主导,红树林和海草床面积较小,而无植被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通过保护和恢复这些海岸带蓝碳系统以及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提高它们的碳储存潜力,可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尽管存在一些障碍需要克服,但保护和恢复中国海岸带蓝碳系统将是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该研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对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面积范围、碳储量、碳汇功能和固碳潜力的估计。 NbS对城市的碳中和至关重要,但其有效配置仍是个问题。该研究评估了欧洲城市NbS的碳减排潜力,特别关注通常被忽视的例如人为干预和资源节约等间接途径。假设按理论上最大限度实施,NbS在住宅、交通和工业部门可以减少高达25%的城市碳排放量。在54个主要欧盟城市中,优先考虑不同类型的NbS配置可以平均减少17.4%的人为碳排放。在特定情境中,将NbS与其他现有措施相结合,可以在2030年将总碳排放量减少57.3%,其中包括了间接途径和封存。研究结果表明,到2030年,一些先驱城市将接近实现碳中和,而三个城市可以完全实现碳中和。 该报告指出,2022年,有1043家企业通过CDP报告其对毁林的管理,比2017年增加了300%。这些企业披露了近50种不同类型的毁林风险驱动因素,主要涉及四大风险类型:物理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并且减轻这些风险的成本相对较低。尽管认识到了风险,但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声称正在消除其供应链中的毁林现象。与前几年相比,改善是显而易见的,但向零毁林过渡的进展缓慢,使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风险。在未来的净零、自然向好经济中,实现零毁林的公司将面临重大机遇,但要抓住这些机遇,企业和金融机构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该研究通过总结中国在NbS概念下的政策和实践,并将其与全球公认的经验进行比较,认为在气候减缓、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安全和可持续城市方面中国的NbS政策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对中国和全球NbS实施情况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在基于背景的设计、超越行政边界的规划、适应性监测方法、创新的NbS融资、技术推动和社区生计多样化等方面有一定优势。研究还对中国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出建议,并指出在中国扩大NbS规模的潜在途径,特别是建立统一的NbS政策体系。 该研究总结梳理了近10年来有关中国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文献,一方面在于探明中国森林碳汇现状和潜力以及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同时分析当前森林碳汇计量与模拟预测研究的差距与不足,更好地支撑国家碳中和实施路径与行动方案。通过整合分析,研究发现1999—2018年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均增长量约(208.0±44.5)TgC或(762.0±163.2)TgCO2-eq,预计2050—2059年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变化量有可能达到(247.0±71.2)TgC或(905.2±260.8)TgCO2-eq。未来需要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森林面积及其边界的空间变化,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管理等的影响,全面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和预测碳汇动态。 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干扰活动正导致藤本植物对树木的侵扰加剧,而从藤本植物的负担中解放树木是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可提高管理的森林的经济价值,并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研究表明,在选择性采伐的森林中战略性地清除藤本植物,可以大大增加木材产量,并为森林经营者提供进入自愿碳交易市场的途径。为了尽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研究建议对藤本植物的清除数量做出限制,并提出了实施、监测和碳信用核定的详细方法。 加拿大首个《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旨在通过一种全社会参与的方式,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并建设具有气候复原力的社区。该战略为5个关键领域设定了共同的行动方向和目标,包括降低气候灾害风险、改善民众健康和福祉、保护自然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加强劳动力保障,其中特别提到,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气候韧性并最大KB体育限度地实现多重效益。此外,该战略还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投资1.642亿加元,以推进正在实施的洪水灾害识别和测绘计划(FHIMP)。 为了增强德国私有林和集体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德国联邦政府启动了“适应气候的森林经营”资助计划,并于2023年5月16日公布了“适应气候的森林经营”资助计划最新修订文本,修订后的资助规则于次日生效。经与欧盟沟通协调,此次修订使资助金额不再受《欧盟国家援助法》对最低资助额度的限制,可以为更多亟需支持的小规模森林提供资助。自2022年11月12日计划实施以来,已有超过8000个私有林和集体林的经营者申请了资金支持,涉及森林总面积约118万公顷,相当于德国私有林和集体林面积总和的13%左右。 通知指出,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试点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基本完善,重点领域适应行动有效开展。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到203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建设试点的重点任务包括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运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推进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正式发布。调查评估显示,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优良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超过43%,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基本稳定,防风固沙量和地上植被固碳量持续增加,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减少,国家战略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同时指出,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重要生态空间被挤占的现象依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此外,由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首部《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年)》正式发布,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本次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重要成果也在主场活动上发布,包括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碳汇稳步提升、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双碳”工作基础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全球环境基金第七届大会于8月22日至26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来自185个国家的代表就启动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GBFF)达成共识。大会上,加拿大宣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出资2亿加元,同时英国宣布为其出资1000万英镑。该基金将调动和分配新的、额外的公共、私人和慈善资金,来加快对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投资。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3年年会于8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设置3场全会和6个主题论坛。国合会中外委员、特邀嘉宾、中外专家和中外观察员以及其他中外来宾近500人参会。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围绕国合会2023年关注问题报告和政策建议草案展开讨论,包括环KB体育境与气候可持续投资创新机制、流域高质量发展与气候适应、面向碳中和的可持续蓝色经济等议题。 2023年8月9日,亚马逊峰会于巴西闭幕,八个亚马逊雨林国家就一系列旨在保护雨林及其原住民和传统居民的协调环境措施达成一致,并签署了《贝伦宣言》(Belém Declaration)以加强区域合作。然而,宣言中未提及对化石燃料开采的限制,各国也未能在零毁林目标上达成共识。宣言虽然坚决主张原住民的权利并承认保护其领地的必要性,但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尽管受到保护主义者的批评,但该峰会加强了亚马逊雨林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并使南美洲国家在全球气候讨论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该准则旨在改善收集和交换与NbS相关数据的方式,以便用于监测、报告和验证。准则的重点是使数据易于机器理解,确保数据处理和整合的顺利进行。Nature4Climate和OpenEarth基金会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盘点技术对话提交该准则,倡导将其纳入全球进程。这些准则符合数据共享原则,并有望为全球盘点的合作进展监测注入活力。 咨询公司Finance Earth与投资管理公司Federated Hermes共同设计并将推出英国首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混合融资基金。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将通过Big Nature Impact Fund(BNIF)为该基金提供约3000万英镑的种子资金,而私募资金则来自机构投资者。该基金希望在年底前完成募集阶段,在未来五年进行资本部署并在之后十年进行投资,最终实现商业水平的投资回报。Finance Earth表示,约四分之三的资金将用于实物资产投资,其余四分之一将用于影响力私募股权投资,增长的资本则进入整个供应链中从事自然恢复的企业,包括绿色和蓝色投资。 CreditNature近期发布了一套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框架,旨在支持自然信用和其他金融工具的发行。目前大多数生物多样性信用方法都是围绕目标物种或栖息地来制定,但CreditNature开发的自然资产恢复投资分析(NARIA)框架关注生态系统完整性,并将其定义为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持其结构、功能、组成和过程的能力,包括适应人类和自然(气候)压力并从中恢复的能力。该框架可用于自然绩效债券的发行,也可用于风险管理和披露以及投资评级。CreditNature表示,该框架与多个国际框架和倡议保持一致,包括昆-蒙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基于科学的自然目标和欧盟可持续经济活动分类法。 该课程由Nature-based Solutions Initiative提供,旨在提高在政府、私营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科学、政策、实践、融资和治理的认识与理解。整个课程为期八周,由来自牛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全球环境领域智库的专家讲授。下一阶段课程将在2023年9月25日至2023年11月24日开展。 该研讨会由Oxford Net Zero和Nature-based Solutions Initiative共同组织,是系列研讨会的第一部分,将于2023年9月6日14:00-15:30(BST)举办。研讨会将介绍净零排放和零毁林之间的联系,以及欧盟近期颁布的零毁林法案(EUDR)在防止巴西进一步毁林方面的影响的定量评估。同时,研讨会也将探讨EUDR和巴西控制毁林的国家倡议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农业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还将为提高贸易协定效力提供政策建议。 该研讨会由国家林草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地理系主办,主题为绿色发展与城市森林建设,将于2023年9月3日至6日在广州举办。研讨会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欧绿色城镇化的城市森林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面向从事绿色发展和城市森林建设研究的相关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旨在研讨交流中欧城市森林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完善中欧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基于城市森林的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服务市场联盟(ESMC)成立于2019年,成员包括企业、NGO、学术和研究机构等,旨在推进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激励农业生产者改善土壤健康。其设计的生态收获计划(Eco-Harvest)鼓励农业生产者从再生农业中获得环境效益,包括增加土壤当中的碳、减少温室气体、改善水质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然后将这些环境效益量化为生态系统服务信用并出售,来补偿参与计划的农业生产者。同时该计划产生的环境效益将塑造更具韧性的生产系统,进而减少其受到极端天气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 为实践该计划,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ESMC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于2020年启动了一个试点项目,计划三年内在明尼苏达州中部50000英亩的土地上推广对土壤友好的玉米和大豆种植。该项目由自然资源保护局、明尼苏达州农业部的农业水质认证计划和TNC提供资金,并利用项目合作伙伴现有的成本分摊机制和技术援助。ESMC将量化、审核和认证土地营养管理、土壤健康改善和田间最佳管理实践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市场进行出售。该项目实现了基于自然的特定农业解决方案,体现了公共投资如何促进私营部门创新和市场激励。 本期解读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信用”。文章在生物多样性巨大的资金缺口背景下,简要解析了生物多样性信用的这一新兴概念,解释了其与生物多样性抵消和碳信用的区别。文章在碳信用市场的治理原则基础上总结了让生物多样性信用充分发挥其融资作用的原则和量化方法,梳理了目前全球的交易项目,并以哥伦比亚Terrasos栖息地银行项目为例,进一步阐释生物多样性信用的量化方法与交易。尽管目前生物多样性信用还存在定价、“漂绿”、监管和治理以及与碳市场兼容等方面的争议,但生物多样性信用可成为企业实现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生物多样性信用挑战与机遇并存,急需吸取碳市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本期编KB体育辑:靳彤、彭昀月/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科学部;徐嘉忆、姜雪原、杨海涛/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自然项目;杨方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